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曝氣池泡沫問題是污水處理過程中常見的現象,其過度積累不僅影響處理效率,還可能引發環境污染和設備故障。本報告系統分析了曝氣池泡沫的成因,結合現有治理技術,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,并通過案例驗證其可行性,為污水處理廠的泡沫治理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。
曝氣池是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的核心設施,其功能依賴于氣-水-微生物的充分接觸。然而,運行過程中常因泡沫異常增生導致液位升高、污泥流失、惡臭擴散及設備堵塞等問題,嚴重時甚至威脅出水水質達標。因此,探究泡沫成因并制定高效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。
微生物代謝產物積累
諾卡氏菌(Nocardiaceae)等絲狀微生物過度繁殖,分泌大量胞外多糖蛋白(EPS),形成高黏性泡沫。
放線菌、霉菌等好氧菌在特定條件下(如低碳氮比、低負荷)占據優勢菌群,加劇泡沫穩定性。
污水成分影響
高濃度表面活性劑(如洗滌劑、油脂)降低水相表面張力,促進氣泡聚集。
工業廢水中含蛋白質、酚類等物質為泡沫提供骨架支撐。
工藝運行參數失衡
污泥齡(SRT)過長導致老化污泥增多,微生物內源呼吸產生泡沫。
低溶解氧(DO)、高pH或溫度波動抑制泡沫自然消解。
外部環境因素
季節性溫差(如冬季低溫)導致微生物代謝速率變化,泡沫難以破裂。
機械消泡:通過安裝噴淋裝置或浮球式消泡機,利用水流沖擊或機械切割破壞泡沫結構。適用于小規模或臨時性泡沫。
氣速調控:優化曝氣強度,避免過量空氣注入導致微氣泡聚集。建議將曝氣量控制在0.5~1.5 m3/(m2·h)范圍內。
消泡劑投加:選用硅酮類、聚醚類或植物油基消泡劑,通過降低液膜表面張力實現快速消泡。需注意投加量(通常為10~50 mg/L)及潛在生態風險。
混凝劑輔助:投加PAC(聚合氯化鋁)或PFS(聚合硫酸鐵)改善污泥絮凝性,減少游離微生物量。
菌群結構優化:通過調整碳氮比(建議C/N=100:1~150:1)、補充微量元素(如Fe、Ca2?)抑制諾卡氏菌生長,促進絮凝菌(如球菌)成為優勢種群。
污泥回流強化:增加污泥回流量(至50%~100%),縮短污泥齡,防止老化污泥積累。
預處理強化:增設氣浮或混凝沉淀單元,去除進水中表面活性物質。
分段控溫:對北方低溫污水采用保溫或加熱措施,維持曝氣池溫度≥15℃。
pH調節:通過投加NaHCO?或石灰乳將pH控制在6.5~8.5,抑制酸性代謝產物積累。
某市政污水處理廠(處理規模5萬m3/d)曾因冬季泡沫泛濫導致污泥流失率達30%。通過以下綜合措施實現治理:
化學消泡:投加硅酮消泡劑(20 mg/L),30分鐘內泡沫厚度由1.2 m降至0.3 m。
工藝調整:提高曝氣量至1.2 m3/(m2·h),補充硝酸鹽調節C/N比至120:1。
生物調控:投加芽孢桿菌制劑(10 ppm),重構菌群結構,兩周后諾卡氏菌占比下降至5%以下。
治理后,污泥SV30穩定在60%~70%,出水COD達標率提升至98%。
成因診斷優先:需結合水質檢測(如LAS、TP、TN)與微生物鑒定(MPN法)明確主導因素。
綜合治理為核心:短期依賴化學消泡,中長期通過工藝優化與菌群調控實現根本控制。
風險防控:避免過量消泡劑使用導致二次污染,建議建立在線監測與智能投加系統。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里坦鎮石疙瘩村